发掘课程生成性资源, 创设灵动课堂

期次:第145期       查看:70


  □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申坤学
教学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则是建立在教学基础之上的学习有关数学基本概念与常识运用的师生之间双边活动,是贯穿于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基于教育三维目标价值体系及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运用数学的基本常识解决问题,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而如何实现这种开放、生活的课堂,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能够回归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教学再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内涵特征叶澜教授曾在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基于此,我们可以把生成性资源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但是很明显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并不具备催发这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条件。因为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不怒自威的状态,整个课堂也采取单一讲授的方式有条不紊的进行,没有创设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共同探究的条件,自然也就挖掘不出教师教学预设之外的新成果即课堂性生成资源。所以我们更应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课堂
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教学预设之外的新思想、新观念,让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二、灵动课堂的基本理念传统课堂注重学科系统知识传授,通过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倾向于灌输式、填鸭式,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发挥,使学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相对此产生的灵动课堂则强调四动:心动、行动、生动、灵动。心动在于挖掘教学过程中容易勾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点,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心向,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行动是建立在心动基础上的自我成就,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操作;生动在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鲜明、活泼,师生互动和谐,教师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灵动则是对整个课堂质量的要求,让整个课堂灵活多变,充分结合各类教学方法的优势,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充分实现教学目标,让教师的教育智慧的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让整个课堂达到高参与、高协同、高愉悦、高共鸣的效果。
  三、发掘课程生成性资源,创设灵动课堂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课程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产生的,想要挖掘它必然就要提供能够产生这种资源的条件。而灵动课堂可以看成课程生成性资源被挖掘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一堂课如果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通过课堂主体的碰撞产生新的灵感,这样的课堂就可以看作灵动课堂。本文主要建立在课程生成性资源的挖掘能够实现灵动课堂的基础上,将灵动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追求,将课程生成性资源看作追求灵动课堂的必备要素。以下是对如何挖掘灵动课堂必备要素的课程生成性资
源,从而实现灵动课堂转化的思考。
  (一)创设学习情境,点燃灵动课堂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也就是说,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就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创设学习情境与课程生成性资源的关系就在于: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整个课堂教学沉浸在快乐与激情的氛围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探寻知识的奥秘,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思路。而这也是灵动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如在数学六年级上册 《按比例分配》 一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素材,创设体育器材分配的课堂情境,把16个篮球分配给24个男同学和18个女同学,让学生探究怎样分配最合理。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觉得身临其境,兴趣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使课堂变得活泼而生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潜移默化获得新知。
  (二)引导探究活动,生成灵动课堂引导探究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独立探索,自我发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对挖掘课程生成性资源的意义在于: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他们的智慧思维,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去发现和创造,而发现和创造的新成果就属于课程生成性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学会独立分析、思考和交流。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找到实实在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从而感受周长的内涵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这远比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来的更直接、更有效,孩子们也更容易接受。
  (三)巧设“陷阱”,实现灵动课堂
巧设“陷阱”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即对某事物建立起一个等价认知的过程。而思考本身就是发现和创造的基础,所以设置有效启发学生思考的“陷阱”有利于生成新知识、新要素,起到挖掘课程生成性资源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小陷阱”,为学生创设能够引导他们通过思考而实现知识结构重组的平台,让孩子们在面对学习问题时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通过顿悟,形成独到的见解,让课堂呈现出活泼而有效的氛围。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陷阱”:让学生计算3.5+6.5×12,由于学生受“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的定势思维的影响,往往就会掉入“陷阱”,计算成10×12=120,解答完成后,班级中肯定就会有学生产生质疑,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主动去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既能增强孩子们的学习成就感,又能养成孩子们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开展有效教学评价,升华灵动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评价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堂评价也由原来单一的、教师一锤定音式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多元的,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能起到激励教学作用,让教师更好的投身教学,更好的帮助引导学生,这更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信任老师,更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这些都有利于课程生成性资源的挖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每一次探索过程和思想交流,多给孩子们一些思维碰撞的空间,随着孩子们的感情发展和思维发展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节奏,从而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最有效的发展,让课堂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