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淡逸阅一生, 两卷诗书传精神

——孙自筠教授访谈

期次:第145期       查看:80







  □ 院报记者团 胡沁 朱红燕
今年2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孙自筠教授的两本新书 《文天祥——华夏精骨最尊贵的天神》 《黄巢——击碎唐帝国门楣的菊花天王》。早已是我校的名人的孙教授,曾著 《太平公主》 《万寿公主》 《陈子昂》等历史小说,主编 《红枫叶》 《十七岁的琴弦》《相思的红飘带》 等散文集。如今已83岁高龄的他,仍坚持写作,为我们带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有幸与孙教授对话,一同走进他与黄巢、文天祥的故事。
艺术与史实
说起孙老与黄巢的故事,还需追溯到13年前。2005年,制片人王平先生拿
出一扎关于黄巢农民起义的材料,邀孙教授任电视剧编剧。因考虑到题材重大,为慎重起见,双方商议后决定先写出小说。两年后的2007年,一本专门讲述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长篇历史小说 《残阳如血》 最终定稿并出版。
  《黄巢》 《文天祥》 两部小说能同时于今年2月出版,是在一定的机缘巧合下促成的。2015年,华夏出版社在出版孙教授的“公主系列”小说后,通过我校再次联系到孙教授本人,希望能以两年为期,邀请孙教授创作出 《黄巢》 与 《文天祥》 两本历史小说。然而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时间完成两本书的创作是件不容易的事。“巧合”的是孙教授此前的著作 《残阳如血》 正是讲述黄巢的故事。于是,孙教授在与华夏出版社商议后,决定在 《残阳如血》 原稿的基础上修订再出
版。因工程量大,最终修订的工作由孙自筠教授与高卫红教授共同完成。
  在完成 《黄巢》 的修订工作后,孙教授又投入到 《文天祥》 的创作中。创作离不开阅读,同样也离不开阅历。83岁高龄的孙老为了能创作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天祥,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还不辞劳苦前往深圳文天祥纪念馆、文天祥纪念公园等实地感受文天祥的精神。孙教授表示,想写好历史小说不能只读正史,很多有趣、细节的东西还是要在野史或民间资料中去搜寻。
  历史剧取材于历史但不等同于历史,历史是科学,历史剧是文学。在孙教授的两本小说中,黄巢与文天祥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和后世评价,都是坚持在史学定评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文中虽有虚构,但无论从艺术规则,还是从时代条件看,都具有生活依据,孙教授竭尽全力尽可能地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契合统一。
肉体与精神
小说 《黄巢》 以黄巢起义的时代背景叙写了黄巢、王仙芝、朱温、李儇、田令孜等主要人物的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并以历史评价为依据,在史学定评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演绎,虚构了孟雪娘、庞英等人物,以及鱼玄机与皮日休、司空图的精彩人生和爱情纠葛,描述了黄巢的政治理想和战略、义军南征北战的重要战斗等,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声势和激昂悲壮。
  《文天祥》 则呈现的是一位为挽救国家危亡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一个被冷落的状元,不计 前 嫌 临 危受命,拼却性命 挽 天 河,深知不可为而亦为,天塌地陷一人担。民族危亡时,他毁家纾国、募兵擒王,却被当权投降派排斥牵制,屡 受 刁 难。在宋亡以后仍在战斗,一身浩然正气,即使被俘也拒绝高官厚禄引诱,受尽折磨摧残宁死不降,为挽救大宋竭尽最后的忠诚。他的从容赴死,是一道照亮历史的绚丽夺目的彩虹,是一张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精神名片,是一柱刻度鲜亮的人格标杆,使任何丑恶和卑劣在“文天祥”三个字面前无地自容无处逃遁,而使真正的血性男儿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接过他遗留的火种点燃自己并代代薪火相传。
  两部作品均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国家倾覆、山河飘零的时代下两个截然不同英雄的命运。他们的肉体已陨,但关心民族危亡、心忧天下的民族精神始终影响着后世。
读书与人生
在孙老的书房里,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墙壁的书籍。退休后的孙教授,思想不止,笔耕不辍。为鼓励我校青年学子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他还用自己的稿费捐资5万元设立“孙自筠文学奖”奖励我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的学生,自2011年起已有7年。
  青春如此短暂,四年时光如梭,唯有阅读能更好地记录时光。孙老不断强调,年轻人要多读书,要把握好在学校里的时光,多进图书馆,去丰富自己。他认为自己最快乐的时光,便是在图书馆里畅读诗书之时。他说,自己的一生从未离开过书,年轻时的他,读书;中年时的他,教书;退休时的他,写书。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这样一位与书不离不弃的老人对同学们温情寄语:“多读书、多经历、多体验,阅读是没有捷径可走的。”